欢迎来到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电子与物联网学院  现在时间是:
团学动态

重电“小手炉”走基教探访两不愁三保障下开出的义务教育之花

编辑: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发布 阅读人数: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9日 22:09

(通讯员 钟炳男 聂浩虹 王朝晖)天空下起雾蒙蒙的小雨,远山笼罩着一层薄纱。8月16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小手炉”返家乡调研实践小组来到重庆市垫江县太平镇牡丹中学进行实地调研与采访。深入了解当地乡镇义务教育开展情况,通过采访调研,对十八大以来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风校风等的改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了解国家义务教育帮扶政策在当地的落实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小组队员钟炳男分别通过校园参观、校史阅览、校长、支教老师、特岗教师访谈等方法,了解十八大以来学校的变化和发展。

图为牡丹中学大教学楼风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皮朝辉摄

从“太平”到“牡丹”——沧海桑田的巨变

成立于1996年的牡丹中学原名太平中学,曾经的学校设施简陋,占地面积小,师资力量配比严重失衡,只能勉强满足太平镇极其周边其他乡镇学生的义务教育要求。

然而,当队员们走进牡丹中学的大门时,整齐的教学楼、塑胶运动场、园林式的校园环境、富有诗书气息的文化设施等就已经颠覆了他们从前对乡镇中学简陋、杂乱、窄小的固有印象,校园处处展现出了新时代下的现代化学校的气息。

图为牡丹中学新橡胶运动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皮朝辉摄

十八大的一阵春风,吹来了“牡丹”盛开

在牡丹中学校长办公室,钟炳男同学采访了学校的段校长,他向队员们讲述了牡丹中学巨大变化背后的故事。2015年以前,占地仅18亩的太平中学在校学生1260余人,老师仅70余人。办公条件极其简陋,没有教职工宿舍。学生住宿条件长久以来也没有得到过改善,学生只能居住在由教室改造而成的临时宿舍中,30人住一间宿舍而且没有热水供应。

段校长感慨的说,正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学校才有了蜕变的机会,他很感谢党和国家。他也很荣幸能伴随学校共同成长,也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很深的感情,学生宿舍6000㎡,学生食堂4000㎡,教室宿舍3000㎡,整个校园776棵树木等等,这些数据段校长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图为段校长讲述牡丹中学的发展情况与校训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皮朝辉摄

为“牡丹”配备优质的园丁——特岗教师计划

如果说从前的太平中学是让孩子们有学可上,那么现在的牡丹中学是让孩子们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方面硬件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更多老师愿意来牡丹中学任教,也让当地的家长更放心孩子来就读,不用舍近求远。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发展内涵,学校地处太平镇牡丹源,太平镇以牡丹花闻名,学校提炼“牡丹文化”以“博、雅”作为校训,发展学校文化,积累学校底蕴,让孩子们成长为博雅之才是学校建立的初心。

从县重点中学来牡丹中学支教的物理老师黄老师告诉钟炳男同学,身为党员的他从县重点中学来到牡丹中学支教时,为了应对从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上的改变做了很大努力。起初由于生源的不同,牡丹中学的孩子们与县重点中学孩子们基础知识的差距,对他来说是一次挑战,但在支教三年的岁月里,他慢慢地摸索经验,因材施教,对学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黄老师说:“牡丹中学不仅让我的思想认知变得更加全面,也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毕业的体育老师陈老师,通过特岗教师计划进入了牡丹中学。当陈老师在太平中学作为特岗教师任教三年后,本该可以走向县城重点中学的他,选择了留在太平中学继续任教。陈老师说:“每当看着孩子们在他课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时,我就舍不得离开这里”。

图为黄老师向队员们分享支教感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皮朝辉摄

通过深入的采访与调研,队员们了解到,今天的牡丹中学成为了垫江县直属中学,50%的升学率对于当地乡镇中学而言已经是名列前茅。国家的政策让牡丹中学焕发新机,政府的投入让牡丹中学有了更加丰沃的土壤,而像段校长、黄老师、陈老师这样的园丁成为了让牡丹花开更加艳丽的人。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指标,保障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容得半点马虎。太平中学已经成为过去,而牡丹中学也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教育名片,必将带领着当地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开创属于他们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光彩人生,也必将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学管科 供稿)

关闭